Hnewzs

Hnewzs

1925,洛宁风云之变 历史

0

1925年,洛宁县在时代的洪流中飘摇,军阀混战、匪患横行、百姓困苦,而在这至暗时刻,革命的火种也悄然埋下,一场场改变洛宁命运的故事正在上演。

 

这一年,洛宁农村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压迫下,陷入绝境。豫西山区本就十年九旱,庄稼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。入春之后,雨水稀少,土地干裂,播下的种子难以发芽,农民们望着干涸的田地,满心焦虑,却又无计可施。好不容易挨到麦收时节,却又遭遇狂风暴雨,成熟的麦子倒伏在地,辛苦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。

 

然而,比起天灾,人祸更为致命。镇嵩军与国民二军在洛宁周边激战,战火纷飞,百姓苦不堪言。败退后的散兵游勇四处流窜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为了躲避战火,许多村民拖家带口,背井离乡,躲进深山。可即便如此,也难以逃脱厄运,土匪们趁着混乱,频繁出没,洗劫村庄,稍有反抗,便会招来杀身之祸。马店村的村民们,在这一年遭遇了灭顶之灾。镇嵩军第八师范龙章旅被国民二军击败后,溃退至驻马店街。马店杆首李庚寅、焦河杆首王凤坤与马店村“红枪会”头子李长荣合谋袭击该部。4月5日凌晨,他们率领百余人冲进范龙章旅部。范龙章迅速指挥士兵反扑,李长荣等人的队伍败退。天亮后,恼羞成怒的范部官兵抓了48名村民,残忍地将他们打死,还割下头颅送往县城,挂在城壕边柳树上示众。县府惧怕范部势力,不仅不敢追究,反而向其赔礼道歉,百姓们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。

 

在这黑暗的世道里,洛宁的有志青年并未放弃希望。1925年深秋,底张乡中高村的四合院内,一场改变洛宁命运的秘密聚会悄然举行。李翔梧,这位年仅18岁的热血青年,刚刚从北京回到家乡。他在北京期间,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,深受触动。此次回乡,他肩负着重要使命——传播革命火种。

 

昏暗的灯光下,李翔梧神情庄重地将一本《共产党宣言》交到李宗白、温旭阳、李正儒和自己的胞弟李翔云手中。他向他们详细介绍国内革命形势,讲述共产党的主张,分享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,鼓励他们发动群众抗粮抗捐,团结斗争。李翔梧的话语,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众人心中的黑暗。在此之前,洛宁百姓对马列主义、共产党一无所知,而此刻,革命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种下。

 

此后,李宗白等人按照李翔梧的嘱托,在家乡办起农民夜校,组织进步青年和广大群众研读《共产党宣言》,接受先进思想。星星之火,渐成燎原之势。在李翔梧的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洛宁人觉醒,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。

 

1925年的洛宁,是苦难与希望交织的一年。天灾人祸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但李翔梧带来的革命火种,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曙光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洛宁人民将在这火种的引领下,为了自由、平等和幸福,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,书写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 。